有评论说,中国发展通用航空,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美国的救世主。路透社有过报道称,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通航飞机市场曾一度低迷。经济危机前由于大量等待交付的飞机积压在机库中,导致飞机过剩,企业很难实现新飞机的交易,许多飞机制造商的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而随着中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产能过剩”的问题。航空界都知道,奥什科什是人们了解航空界最新动态,购买最新设备、部件和飞机的不二地点。在那里的历届飞来者大会上,除了空中表演飞行特技,中国开始设立展馆,随处飘扬的旗帜彰显了中国在通航领域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中国山东展馆

  吉林瀚星集团有限公司(JHG)就曾在飞来者大会开展前夕宣布收购华盛顿阿灵顿的Glasair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制造了Glasair、Glastar和Sportsman系列组装飞机,当前已向全世界飞机制造者出售了大约3,000架组装飞机;同时,在当届航展上,复合材料飞机制造商西锐宣布,已接受超过525份订单,并为价值196万美金的飞机收取了10万美金的预定金。西锐于2011年被中国通用飞机有限公司(CAIGA)收购,并获得公司对西锐Vision SJ50个人喷气机机型开发和认证提供的全额资助(当初西锐在经济衰退时停止了对该Vision SJ50个人喷气机项目的开发)。

中国通航企业购买了一架 恩斯特龙直升机

  中国国内对通用航空日益增长的积压需求(被抑制需求)迫使中国愈加频繁地引进西方国家的通航飞机。截止目前,中国已经与美国有过哪些通航飞机的合作了呢?

  1、重庆直升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2013年1月4日,重庆直升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100%的股权交割仪式在美国密歇根州首府兰辛举行。至此,重庆直投完成了对恩斯特龙的收购。2013年,重庆直投面向全球市场销售了30架直升机,2014年预计销量为40架。其中,有5架将在重庆直投所属的龙兴工业园直升机通航基地完成组装。重庆直投将力争在2015年使恩斯特龙的累计新增产销直升机达到110架,使其在今后十年内在中国轻型直升机市场占有30%的份额。

  2、中美合资民用直升机制造公司开建。2007年4月,张家口察哈尔通用航空公司、河北省、张家口市两级政府及美国FAA等有关方面,在北京签订了正式的合资合作协议。协议约定:美国席勒直升机公司和张家口察哈尔通用航空公司共同出资6亿元组建席勒(中国)飞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席勒UH-12型系列民用轻型直升飞机,兼营航空学校及飞机维修。生产初期年产飞机200架,最终年产飞机600架。年产值26亿元人民币,年实现利税10亿元。2009年5月16日,席勒(中国)飞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在河北省张家口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庆典仪式。席勒(中国)是由河北省张家口察哈尔通用航空公司和美国席勒飞机公司共同出资8000万美元组建的一家中美合资企业。

  3、武汉直升机工业公司打造千亩直升机制造基地。1998年,武汉与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2000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生产一吨级轻型直升机。2003年9月,武汉直升机工业股份公司投资2亿多元,在洪山区打造千亩直升机制造基地。2005年起,该基地使用美国恩斯特龙公司的技术和品牌,每年将生产50-100架民用直升机。2008年后,该基地将实现直升机零部件的国产化。

  4、上海西科斯基飞机公司打造中国轻型直升机生产基地。2003年3月,民营科技型企业上海雏鹰科技有限公司与世界上第一架直升飞机发明人创办公司美国西科斯基公司成立上海首家中外合资直升机制造企业——上海西科斯基飞机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活塞式直升机“申3A”、“申2B”和涡轴式直升机“申4T”,年生产能力为24架。2003年10月18日,合资公司拿到了第一张定单。天津民航学院订购了2架“申3A”型直升机。

  5、中航工业整体收购美国西锐飞机公司。2011年3月2日,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已与美国西锐飞机工业公司股东签订协议,将以公司合并的形式、以现金方式收购美国西锐公司100%的股权。这是中国航空工业首次并购欧美发达国家飞机整机制造企业。2011年6月,中航工业通飞公司以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西锐公司。美国西锐飞机公司2013年交付SR系列飞机276架,超额完成全年销售任务,较2012年增长9%,重回活塞类固定翼飞机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此外,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与新西兰太平洋航空航天有限公司合资合作生产P750单发多用途涡桨飞机,计划开展多种通航飞机的制造业务。河南地产企业美景集团收购了美国穆尼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单发活塞飞机,并计划在郑州通航试验区内开展飞机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业务。除此以外,还有众多的投资者和通航产业园积极与国外通用航空器制造厂商洽谈合作事宜,计划在我国开展通用航空器的制造业务。

  当然,上述总结的合作远不止此,对于通航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来说,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具潜力的通航市场建立“通航“往来,无疑是走向了康庄大道,而对于蓄势待发的中国产业,跨国合作带来的优势不容小觑。除了降低外国通用航空器的贸易壁垒,较快地进入国内市场并迅速获取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成熟机型和相应的技术人才,还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借助自身现有资源禀赋并购国外的通用航空制造企业,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中美通航合作,你怎么看?